时间: 2024-11-19 10:01:51 | 作者: 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
“钢铁是工业之母”。回溯1954年,江西省钢铁工业建设的起始工程——兴建江西炼铁厂,在萍乡拉开帷幕,这就是萍钢的前身,也是萍乡现代钢铁工业的源头。1957年7月1日,这里流出了江西第一炉铁水。历经70年沧桑巨变,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成为一个年产6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企业,从过去的“傻黑粗”变身为如今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工厂。在这里,紧随共和国的脚步,公司发展的蝶变不断上演……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萍安钢铁的两代钢铁工人相遇。在初秋的绵绵细雨中,今年83岁的陆文甫——一位萍钢的退休干部和他的爱人一起来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萍安钢铁企业文化展示厅内,驻立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历程展板前,陆老回忆起过去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
“我是学冶金的,1968年进厂。那时全厂年产只有16万吨铁,我们的小高炉的水平挺拔尖的,在全国排前三名,各项指标也是不错的。过去我们没烧结,所有的矿都是生矿,原材料很差,炼出的铁渣子比铁多。我们1977年才有炼钢,1985年才建轧钢。”
“那时候工人的工作环境很差,设备能说非常原始。我参加工作时,所有的铁还是都要在炉前铸成块,铁水流到铁模子里,再打水冷却让它凝固,再用大锤打成一块块的,用夹子夹起来,抬着丢到小火车车皮里。当时工人非常辛苦,身上的衣服都是汗迹斑斑。我们穿的是很厚的工作皮鞋,但是穿一个星期就要用轮胎的橡胶补鞋底,每个车间有一个专门补鞋的工人。”
随着时代的前进,萍安钢铁一面淘汰落后产能,一面发展壮大,于2010年建起了一座1080立方米高炉。萍安钢铁现任安源炼铁厂厂长秦火轮就是这座大高炉最早的炉长之一。他亲眼见证了萍安钢铁炼铁设备一直在升级,技术水平大大提升。
“现在这座1080立方米高炉一天的产量大概有3800吨,高炉利用系数3.8左右,属于全国比较好的水平。”
“现在我们炼铁,工人大多时候只要坐在电脑前操作鼠标,或者按一按按钮,高炉有炉内红外监测系统,全自动上料,还可以用电脑进行炉况分析,实现了科学炼铁。原来的露天原料场,现在盖了环保大棚,高炉炉前都盖上了除尘罩。现在工人比以前少了,工作环境也好多了。”
当钢铁工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国钢铁开始向绿色低碳的新航道转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萍安钢铁这家老牌钢铁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进入新时代,萍安钢铁投入10多亿元巨资进行环保提标改造,掀起了超低排放改造热潮,企业由昔日的“排放大户”变为节能减碳先锋,成为萍乡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典型。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萍安钢铁厂区旧貌换新颜,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研学。
陆文甫和秦火轮一起来到萍安钢铁智能管控中心。看到室内的LED数字大屏和全公司各工序远程监控画面,陆老特别开心,忍不住坐在员工的工位上体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上班感受。
“过去没什么环保,走到厂里到处都是灰,不光厂里有灰,连家属区都有灰。现在设备现代化了,环保也慢慢变得好。”陆文甫眉开眼笑地说。
“我进厂快20年了,企业近几年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现在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工人的笑容也更多了。”秦火轮由衷地说。
萍安钢铁的巨变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变迁和进步。从过去年产铁仅几万吨到现在年产 600万吨钢,萍安钢铁一代又一代的钢铁工人接续奋斗。老一辈的钢铁工人在萍乡大地上艰苦创业,他们用汗水奉献一生。新一代的钢铁工人继续扛起责任,继往开来,在推动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守护好碧水蓝天,用智慧创造未来。
“老一辈钢铁工人身上那种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可以让我们学习。我们要保持初心,努力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秦火轮说。(李婀芬)